原标题:让思政教育从“听讲”变“参演”( 主题)
济南幼高专全国首创“穿越时空的党课”红色研学互动剧(副题)
当互动式看剧遇上红色党课,当青少年学生从聆听者变身历史“参演者”,思政教育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25年9月,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山东省委党校四五党性教育基地共同推出全国首创的“穿越时空的党课”红色研学互动剧。这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摒弃传统单向宣讲,将革命史实和校友王尽美等先驱事迹转化为可参与、可互动的沉浸式剧情。学生们不再只是观众,而是穿越百年,成为追寻真理、坚守信仰的“亲历者”。这一创新让思政课变得“有意思”更“有意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幼专样本”。
台前幕后:一场从“我想”到“我懂”的信仰淬炼之旅
“穿越时空的党课”创作源于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反思。“传统讲解对青少年略显枯燥,缺乏共情和互动。”济南幼高专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杨勇道出创作初衷。学校与四五党性教育基地围绕《馆校共建·沉浸式红色研学赋能思政教育》课题展开合作。
剧本以中共一大代表、校友王尽美及邓恩铭、陈望道等革命先驱事迹为原型,构建跨越百年的历史情境。“90后”辅导员导演宋猛表示:“一个展馆一个场景,一个展馆一个互动游戏,更能吸引学生。”他在排练前深入研究剧本人物,严格把控艺术质量。
参演学生多为学生干部或入党积极分子,参与过程本身就是思想洗礼。负责主持的孙笑涵需精准把握6000字主持词的情感分寸,她反复练习,甚至在演出前准备到凌晨。扮演王尽美的钟振宇为克服口音,排练后仍反复练习台词。
沉浸式体验带来灵魂震撼。“当学生们化妆后,脸上带着仿真的伤口站在台上时,眼泪都掉了下来。”宋猛认为,这种由外而内的沉浸让学生与历史人物产生深刻共情。
创新体验:一场从“观剧”到“入戏”的沉浸式精神对话
核心突破在于教育模式创新。它将思政课堂从教室“搬”进历史现场,通过角色代入、情境还原等方式,引导青少年在主动参与中完成精神对话。
济南幼高专卓越幼师产业学院副院长曲璇介绍典型互动环节:“观众看剧同时要完成任务,如在陈望道蘸墨吃粽场景中,需从各年代《共产党宣言》中挑出最早版本封面。”她认为,这种主动探索带来的触动远比被动听讲深刻。
情感体验的极致化沉浸是另一亮点。主创团队在烈士就义刑场的基地,设计了为参观者系红丝带、全场高呼革命口号的仪式。“首映时,很多年轻观众流下了眼泪。”这种全身心参与打破了历史与当下的界限。
生态构建:一个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奔赴”的育人体系探索
这一成功是学校系统性构建思政教育育人生态的成果。
对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思政课如何入心?校党委副书记成刚提出“可读、可鉴、可育、可行”四个维度。“要让学生愿意看、愿意想,并能落实到行动中。”
为解决思政课“距离远、难持久”问题,学校将校内课堂与校外红色场馆结合。“思政课要走出教室,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成刚强调,思政教育需与人才培养结合,构建整体育人生态。
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饰演陈望道的赵继骞说:“通过演出,我明白了爱党爱国不是空洞口号。学好专业知识,将来教好每个孩子,就是我为国家做贡献的方式。”
“‘穿越时空的党课’红色研学互动剧不仅给参演学生和观众带来了一场直击灵魂的洗礼,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也是一盏创新的信号灯。”济南幼高专王尽美思政教育学院副院长高衍玉表示,为了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的育人价值,下一步必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教育形式上不断创新,教师要在活用思政教育平台,盘活社会思政教育资源等方面深度思考和积极实践。
“穿越时空的党课”红色研学互动剧,是济南幼高专在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亮眼答卷。它以全国首创的探索,将静态历史转化为动态体验,让思政教育真正走进青年内心,实现从“听讲”到“参演”的深刻转变。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朱晓燕)
启恒配资-免费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厦门股票配资-券商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